top of page

真實的魔幻,類比的永存


《Lars Muller Books Analogue Reality》—— 紙間現實展,觀後小記。





無論在國際主義經典的Josef Muller Brockmann、傳奇字體Helvatica的田野搜集與發展,甚至水資源議題關切到福島核災,Lars Muller讓自己接觸出版與文學外的跨領域,還有更多在關注建築與攝影,Steven Holl、丹下健三、瀨戶內小島建築探巡,委內瑞拉的摩天貧民窟大衛塔…..等等,也跨足科學物理與化學的選書,連接自己與世界的關係。展覽整體現場雖極為簡單,但卻能好好坐在桌前,不受打擾地觸摸書籍紙張,感受設計工法契合編排內文照片的仔細,閱讀當下除卻知識體外,使人難掩激動的是「接觸」的樂趣。自由且不受限的翻閱珍貴且衝擊,在《Holocaust Memorial Berlin》一書設計中,真實水泥與相映的大屠殺紀念塔;而在執行ZaHa Hadid的建築上,也利用書籍的印刷工法更貼近建築本身,都是直接且高概念性的設計教材。


《Holocaust Memorial Berlin》 Image source: https://www.shoppingdesign.com.tw/post/view/2966



裝禎對於書籍的重要性,再次能從選材、編輯、設計到出版感受到嚴肅以對的重視,「有些書特別好看,可能來自內容本身、作者特質,甚至是設計為他們加分,但對我而言,當內容與裝禎成功結合,在書本和設計都達到理想表現,才會是一本特別的書,相對來說,最慘不忍睹的,無非是那些用過度設計來掩飾糟糕內容的書了。」這是Lars Muller看待書籍出版的方式,作者、編輯、頁面結構、文字串、圖像,在出版環節中缺一不可,還有最重要的,內容與草稿(sketch)以他習慣的「牆」做陳列整合,真實的牆,不去習慣倚賴電腦軟體所帶來的技巧與快速存取。 回頭看待類比時代產物,年代沈澱老舊美好,等待下個世紀產生前,美好年代的絕響總是塑造黃金時代的永存。對比處在數位時代快速更迭的當下,身處於過渡年代的我們也才能體會現今兩者並存的複雜與相互影響,並非帶著抨擊數位與科技帶來的電子化與便利,或說這樣的對比正是當代到未來的必要時刻。



Writer: Hsiao han, Liu

In 2018


23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